来源:金融时报
我国入境免签“朋友圈”再扩容: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中方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日本这9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截至目前,已有38个国家被纳入“免签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入境免签政策进一步优化:交流访问被纳入免签入境事由,免签停留期限从现行的15日延长至30日。也就是说,自2024年11月30日起,包括上述9国在内的38个免签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
2024年,中国入境游市场以“开局良好”“强劲复苏”为关键词,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活力态势。这其中,144小时过境免签、单方面免签名单持续扩充、时限不断延长等政策效应以及航力恢复、支付便利化等因素,推动着中国入境游市场持续向好。并且,不论是文化迥异的遥远国度,还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来的客人越多,旅游业的服务质效也将会升级得越快。
“划算”的旅游经
11月22日,入境免签国家再度扩容的消息公布后,各大旅游平台的海外搜索量中,与中国相关的目的地搜索量显著攀升。其中,携程海外平台的欧洲站点、日本站点,在消息公布半小时后,中国相关目的地的搜索热度环比分别增长65%、112%,从日本多地直飞国内目的地的航班热度大涨。
“在中国有商务合作及投资意向的经济组织和投资人群,对这一政策尤其欢迎,为短期内来华洽谈商务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一对定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两地的商人夫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与中国经济有较高依存度的日本经济组织,恢复入境免签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单纯持有旅行目的的日本居民,同样对高性价比、有独特资源禀赋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抱有浓厚兴趣。单方面免签政策出台后,市场普遍预期,这尤其便利大量在日华人回国探亲和旅游,并持续推动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出更多针对日本游客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多年来,中日两国地理上的优势及文化上的接近,让两国旅游业交流一直处在活跃状态,互为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国。截至目前,中日国际航班恢复率大约是2019年同期的75%左右,尽管尚未完全恢复,但今年以来,日本已在中国游客出境游热门目的地中排名第一、在中国入境游客源国中排名前三。相比之下,日本除韩国访日人数占据首位达73.21万人外,中国大陆以58.28万的人数位居第二位。
“今年以来,日本游客入境中国的旅游订单也大幅增长140%,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除外,大连、杭州、成都、青岛也是日本游客热衷的来华目的地。”据携程统计分析,航班的逐步恢复及高性价比机票的存在,是今年以来中国旅游市场持续吸引日本游客的重要动力。进入11月以来,从日本飞往中国的航班架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超70%,且单程含税均价下降了约15%。根据11月30日预售情况,从日本飞往沈阳、青岛、南京、成都、桂林等地的航班,仍有不足千元的机票。
“今年1月至10月,通过携程平台完成的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约2倍,此次新增9个国家后,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国家已将近40个,截至目前,这些国家的游客订单已占中国入境游整体订单超过3成,随免签政策效应释放,中国入境游将迎来进一步增长。”携程集团副总裁秦静如是说。
“观光立国”的借鉴价值
今年,同样迎来入境游市场强劲复苏的,还有日本。11月20日,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发布估算数据称,今年1至10月,访日游客数量为3019.26万人次,是自2019年以来再度超过3000万人次,且达到3000万人次的速度为“历史最快”。今年10月,访日游客数量为331.2万人次,创下了单月新高。
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长期低迷,使日本政府重新关注入境游,旋即将举国振兴观光业确立为国家政策,出台《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以下简称“观光立国计划”),通过开发国内自然景观、历史遗产、气候、城市、休闲设施、美食等旅游资源,来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旅游的经济效应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日本入境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根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5年《旅游竞争力指数报告》,在140多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的竞争力排名从2013年的第14位跃升至第9位,位居亚洲地区首位。
从最初通过战略性放宽签证条件、开发高承受力的接待环境等措施,以实现外国游客“量的增长”,到近年来转向关注“消费深度”——提升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开发新体验以吸引游客从三大都市圈走向偏远地区,日本的“观光立国”国策走出了一条深挖高价值客户群、发掘文化资源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径。2023年3月,日本政府在多次修订该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支柱性目标:“可持续旅游”“消费额扩大”“促进地方吸引力”,针对旅游消费额、地方住宿数明确了新目标,将偏重于大城市的揽客方针调整为向地方分散的策略,以缓解交通拥堵等“观光公害”等。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统计和预期,2024年前9个月,海外游客在日本的消费额达到5.86万亿日元,已超过2023年全年创下的5.3万亿日元纪录,“考虑到年底的圣诞季和新年,全年赴日海外游客数量将打破2019年创下的3190万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日本最先一批探索文化内容深度消费的城市,京都早在2010年的观光振兴计划中,就提出了“步行就是京都”“获得新的京都粉丝”等口号,倡导Citywalk等形式,力求在保障旅游收入的同时,控制过度观光,以平衡好居民生活与旅游城市塑造的“宜居、宜游、宜业”间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在国内各大旅游城市均可窥见一斑。应当说,注重生态保护、力避过度开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业已形成。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内文旅业也在进一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高附加值,遵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匠心之道与尊重自然规律及人文内涵的价值取向,让强劲复苏的旅游业,既能引来“国内增量”,也同样吸引着“国际增量”。
供应链渐回正轨
今年以来,中国入境免签国家的名单在持续拉长:5月,中方决定延长对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12个国家的免签政策;6月下旬,中国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11月初,中国对斯洛伐克、挪威、芬兰、丹麦、冰岛、韩国等9国试行免签政策。与此同时,签证便利化等政策,让外国游客来华流程不断简化:新版中国签证申请表推出后,优化简化项目达34%;中国驻外使领馆全面取消了签证预约制度,进一步扩大免采指纹范围,对所有申请一次或两次入境、停留180日内的短期签证申请人免采指纹;按现行标准阶段性调减25%的签证费,外籍人员来华成本进一步降低。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818.6万人次,同比上升48.8%。其中,通过免签入境的人数同比上升78.6%。
目前,民航国际客运航班量总体已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左右。自10月27日起,全国民航执行2024/25年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新航季持续至2025年3月29日),共有194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客货运航班11.8万班,较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国际航线航班已批复178家国内外航空公司的每周19327班客货运航班计划申请,共通航79个境外国家。换季后,我国国际客运航班计划量较夏秋航季增长11%,货运航班计划量较夏秋航季增长16%,至拉美、非洲、北美航班计划量增加明显,至中亚、东南亚、日韩、欧洲等传统市场也同样稳中有进。此外,换季后秋冬旅游热门目的地的航线航班增加,去往热门的旅游“小城”有了更多选择,飞往东北、新疆、海南的票价同比降低10%,飞往新加坡的机票价格同比降低10%。
不少航空公司持续增加国际航线与航班数量,如海南航空于11月10日下午成功执飞自北京至多伦多的航班,成为中国与加拿大直航增班启动后最早恢复直航的航班;新加坡航空将扩展中国内地网络航线布局,覆盖7个城市8座机场,并逐步增加航班密度至每周98班;达美航空也于近期宣布,将于2025年6月恢复上海浦东至洛杉矶的直飞航线,每周3个航班,届时,达美航空每周将运营17个中美直飞航班,包括目前的上海至底特律和西雅图两条航线。在航班恢复、签证便利化、免签政策优化、支付便利化等因素的积极催化下,入出境旅游供应链正逐步回归正轨。